南僑陳飛龍:經營在地化 視野國際化




2025 / 06 / 24 工商時報 譚淑珍




南僑控股董事長陳飛龍。圖/本報資料照片


年過80的南僑控股董事長陳飛龍,在6月初股東會中,即使面對全球政經局勢動盪、美中關稅戰總總難題,仍然信心滿滿的指出,南僑70年年年向前走,要股東不用擔心。


陳飛龍的信心,自然是逾半個世紀來在商場經營的經驗談,不過真說起陳飛龍的企業經營,就不能不提及天仁茶葉公司。當年,還是以茶莊為主的天仁茶莊,選擇在茶葉最競爭的台北衡陽路開店的故事,啟發了陳飛龍。


也讓當時想要到大陸開展事業的陳飛龍決定在闖盪中國大陸前,要先征服上海。


因為,當年天仁茶莊相信,若能在競爭最激烈的衡陽路上存活,就能在茶世界中生存。同樣的,被稱為十里洋場的上海,陳飛龍相信,如果能在大上海經營且存活下來,就能奠定經營全中國大陸的基礎。


借鏡啟發後更要自創


當然,也不是看到別人的故事,依樣畫葫蘆就能成功,陳飛龍從別人的故事中得到啟發後,還是要有自己的經營法則。


陳飛龍的經營法則是,經營在地化,視野要國際化。以上海為例,要滿足上海人見視過十里洋場的「驕傲」,所以,強調的不只是生產元素,更要是上海獨有,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寶萊納進軍上海、也開了多家店,但都在上海的原因。


除了上海,陳飛龍經營泰國與台北,同樣都是用國際視野的宏觀來強化地方特性。以泰國南僑為例,泰國務農主食為米,陳飛龍當年就充分發揮以米為主食的特性,以米為材製成如同薯片的產品,攻進美國市場。


然後再由美國反銷回泰國市場,由於產品先在美國受到認同,進而在泰國銷售時,初時普遍以為是「進口」商品,這樣的策略,就是陳飛龍強調的經營要在地化或本土化,但視野則要國際化。